清华大学,作为我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校,一直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的人才。作为国内顶尖学府之一,能够成功考入清华,对许多人来说,无疑是一件极具荣耀、能够“光宗耀祖”的大事。
一直以来,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都极为严格,考题设计也颇具特色,常常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。能够进入清华的学生,均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,成绩优异,实力过硬,平时难有试题能真正难倒他们。
然而,在1932年的一次入学考试中,许多经验丰富的考生竟被一道试题难住,甚至有不少考生直接放弃答题,交了白卷。在这场考试中,最终只有一名考生获得了满分。究竟是谁出题?题目为何如此棘手?又是哪位考生能够脱颖而出,获得满分?
当时,考试题目的负责人是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,但真正出题者却另有其人。
清华大学创建于1911年,最初名为“清华学堂”,一年后改称“清华学校”。直到1928年,才正式更名为“国立清华大学”。作为一所顶尖学府,清华大学的招生录取工作极为严谨、苛刻,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量。考试题目不仅要符合合理的逻辑,还要能真实反映考生的素质,同时令师生皆心服口服。
因此,清华每次的考试命题,都极考验出题人的文化素养和学识修养。这项重任,历来由清华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承担。朱自清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,担此重任最为合适。
展开剩余89%但在1932年入学考试前夕,朱自清因特殊原因身处国外,无法亲自出题。考试日期临近,学校只得另觅他人承担此责。经过反复斟酌,最终确定由当时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的刘文典出题。
彼时,国家局势复杂,许多高校师资极度匮乏,尤其是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稀缺。刘文典不仅负责清华的中国文学课程教学,还兼任北京大学的授课任务。此外,他还要承担校刊编辑及古籍编纂等繁重工作,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。
面对临时被指定出题,刘文典感到身心俱疲,忧虑自己难以抽出足够精力,内心颇为焦虑。如果因为他个人原因耽误了考试,责任重大。于是,他萌生了寻求他人协助、分担出题任务的想法,以便自己能兼顾其他工作。
然而,这一关键任务的出题人选问题,依然令他颇感头疼。正当他为此烦恼时,恰逢家中来访一位贵客,这位客人,正是日后成就了这场“特殊”考试、难倒众多考生的国学大家——陈寅恪。
刘文典见到陈寅恪,心中大喜,情不自禁地迎了上去,紧握对方的手说:“老天有眼,派你来救我!”
陈寅恪谦逊地拒绝说:“我从未出过考试题,怕是难以胜任,还是另请高明吧。”
但刘文典坚持道:“我看没有人比你更合适,这事非你莫属!”
为何刘文典如此执着要陈寅恪担此重任?这是因为陈寅恪出身书香门第,祖父曾任湖南官员,父亲是“清末四公子”之一。陈寅恪自幼在家学堂潜心学习,国学功底深厚。更难得的是,他曾赴日本、德国、瑞士等地留学,专攻文学,成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、古典文学研究家及语言学家。他同时是清华大学国学系“四大导师”之一,在校任教多年,深谙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子应具备的素养。
综上所述,陈寅恪无疑是这次出题的最佳人选。在刘文典的再三劝说下,陈寅恪最终欣然接受任务。
由于时间紧迫,且刘文典即将出差,给陈寅恪准备试题的时间有限。回家后,陈寅恪开始反复思考,如何设计试题才能真正选拔出具有才干的学生。
经过深思熟虑,他决定设置两道题:一篇作文题和一道对联题。而正是这道对联题,让众多考生陷入了困惑。
这两道题表面看似简单,实则暗藏玄机,这也正是陈寅恪命题的高明之处。
第二天,陈寅恪将试题交给刘文典。起初,刘文典对这两题感到迷惑,但细细品味后,不禁赞叹其设计之巧妙。
第一道作文题为《梦游清华园》,题目看似普通,缺少家国情怀等宏大主题,反倒像是一道小学作文题。考生们对清华大学充满向往,也对学校的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。陈寅恪设此题,正是想让学生还原最纯真的求学心愿,纯粹地表达自己的志向。此题既考察文学功底,也检验求学意图。刘文典读后,立刻领悟出题者的良苦用心。
对于考生来说,这道作文题并不难,很多人早有准备。然而,第二道题确实让刘文典费解。
第二题是一道对联题,上联为“孙行者”。自清朝灭亡以来,对联类题目鲜少出现在考试中,而以“孙行者”作为上联又显得古怪离奇。这道题背后究竟蕴含何种深意?
对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,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新年桃符,历经千年发展,有诸多别称如对偶、楹联、春联等。对联讲究字数相同、词义对仗,分平仄声调,形式严谨。
陈寅恪设计的这幅对联,属于“无情对”,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、结构对仗,且内容意义绝不相关。这种设计考验极为严苛,难度极大。
如果说作文题在考生的预计之中,那么这道对联题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,成为真正拉开考生差距的难点。
彼时,白话文运动正处兴起阶段,此题引发了不小的争议。有人批评清华顽固,竟用对联题难倒考生,认为不合时宜。
对此,陈寅恪作出正面回应:一是通过此题考察考生对虚词及应用的掌握;二是测试能否准确区分平仄声调;三是检验考生的学识广度与才干;四是考察思维逻辑能力。
外人难以理解这道题的巧妙,只有刘文典深感佩服,称陈寅恪不愧为国学大师,题目设计精妙绝伦。于是他毫不犹豫通过此试题,甚至期待考生们的精彩答卷。
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题目难倒了绝大多数考生,约半数直接放弃,交了白卷。仅有一位考生提交了令人满意的答案,获得满分。
那么,这位考生究竟是谁?他为何能完美对出这道“无情对”,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?
1932年,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如期举行。考场上,考生们面对两道特殊试题,个个眉头紧锁,专注思索。监考老师也感叹此题确实难倒了不少人。
陈寅恪在批阅试卷时同样眉头紧蹙。因为考生们都是各地尖子生,作文题虽未出现惊艳之作,但整体表现中规中矩,难有大失。
然而对联题“孙行者”,答案百花齐放,令陈寅恪头疼不已。许多考生不知如何作答,选择放弃;部分答卷甚至出现“西游记”、“猪八戒”等与题意毫不相干的内容,显然未读懂题目含义。
陈寅恪对此颇感失望,认为无人能答出心中标准答案。
正当他有些沮丧时,一张试卷上的三个字瞬间让他眼睛一亮——“胡适之”。
“妙极了,真是妙极了!”陈寅恪惊喜万分。这一答案比他预想的还要巧妙。翻开整卷,只见考生姓名是周祖谟。
“他的水平堪入清华,甚至我觉得他去哪所大学都没问题!”陈寅恪兴奋地对同伴说。
那么,周祖谟是谁?为何“胡适之”这三个字如此巧妙?陈寅恪为何如此推崇?
“胡适之”与“孙行者”同为人名,且均含有百家姓中的姓氏。巧合的是,将两者结合读作“猢狲”,正好呼应“孙行者”的猴子形象。
此外,“适”在古语中意为“到达”,“行”字则指行走过程,二者形成因果呼应。“之”和“者”均为古代虚词。
更重要的是,两者的平仄声调精准匹配,上联“孙行者”为“平平仄”,下联“胡适之”为“仄平仄”,极为对称。
综上,周祖谟的答案近乎完美。
陈寅恪自己曾想到几个可能答案,如祖冲之、王引之,但均不及周祖谟这答案巧妙,因而认定他才华非凡。
那么,这位周祖谟究竟是何许人也?他是否最终进入了清华?
周祖谟生于北京,祖籍浙江杭州,参加考试时年仅18岁。他自幼聪颖,通读儒学典籍,国学基础扎实,学业成绩优异。小学时期因才华突出跳级读书,11岁进入北京师范学校,后升入北京师范高中部。
不久前,他报名参加此次清华入学考试。
成绩公布后不久,陈寅恪便与他会面,并直言:“单论这道题,我作为出题人,都不及你领悟得深刻。”
经过交流,陈寅恪对他愈加欣赏,亲自邀请其入读清华大学。周祖谟自然非常高兴。
但计划赶不上变化,因家境普通,尽管生活无忧,但清华学费对其家庭而言仍属负担。家人虽为儿子成就高兴,却难以承担学费,只得无奈放弃。
因此,周祖谟未能如愿进入清华。
正如陈寅恪所言,这样有才华的青年不愁没有学校录取。
事实上,北京大学也向他发出了录取通知。
周祖谟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,进入中国语言文学系学习。毕业后,他潜心钻研文学与音韵学,回到北大任中文系教授。
1955年,他受教育部委托,主持《现代汉语教学大纲》起草工作,后任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,并兼任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委员。曾赴日本讲学,参加第二十九届国际东方学者大会,成为我国文字学、音韵学、训诂学和文献学的权威学者。
1995年1月14日,周祖谟因病逝世,享年81岁。
陈寅恪的出题虽难倒众多考生,但难不倒具备深厚积累的周祖谟。你也可以尝试拆解这道“无情对”,看看能否对出更精彩的对子?
发布于:天津市恒信配资,高手策略,融可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