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务院2021年启动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四年后,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广州、深圳五大试点城市再度联手,以不动产登记"跨城通办"为突破口,推动区域营商环境协同优化迈出实质性步伐。
南方+从深圳规划与自然资源局获悉,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广州、深圳五大城市于7月22日签署合作协议,将推出不动产登记"跨城通办"服务,预计年内落地见效。
北上广深杭将实现不动产登记“零跑腿”跨域办
根据合作框架协议,五城“跨城通办”合作将主要围绕三大方面展开。
在覆盖范围上,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广州、深圳部分区域,纳入首批“跨省通办”范围,逐步覆盖五市全部不动产登记机构;在业务类型上,首期涵盖转移登记、变更登记、抵押登记等高频事项,后续将扩展至国有土地房屋全业务;在办理模式上,推出“异地帮办、全程网办”,与“异地代收、属地办理”双轨机制。
具体来说,即异地窗口人员现场指导申请人登录属地政务服务网站或APP,线上完成申请;对不满足线上条件或需线下服务的,采用“异地代收、属地办理”,即属地远程核验身份和意愿后,由异地机构核验材料并邮寄至属地办理,实现群众企业“最多跑一次”甚至“零跑腿”。
据介绍,五城合作协议将于年内落地见效,其制度创新成果将推动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,为企业群众提供更高效、更便捷的不动产登记服务。
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题,千万流动人口受益
据了解,此前,存量房的不动产登记业务为属地登记,各地平台不同、数据不通。
随着城市群协同发展深入推进,异地购房、共有产权变更等跨城不动产登记需求持续攀升。但长期以来,受制于属地登记原则和信息系统壁垒,市场主体和群众面临"多地跑""折返跑"等痛点。
作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"第一方阵",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广州、深圳常住人口总量超9000万,年流动人口逾千万人次。此次五大试点城市联动,以不动产登记"跨城通办"为突破口,精准回应了超大城市群间的民生关切。
此次合作也推动了营商环境优化的深层次改革。据介绍,五城不动产“跨城通办”的本质,是以政务服务一体化,打通区域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:既通过降低制度成本直接优化企业运营环境,又以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市场深度融合,为打造“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”营商环境提供核心支撑。
从制度设计看,"跨城通办"并非简单的服务延伸,而是通过重构业务流程、打通数据壁垒,实现政务服务供给模式的系统性创新。
从政策脉络看,五城“跨城通办”合作是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《关于进一步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通知》,目标是解决京、沪、穗、深、杭五大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因人员流动形成的不动产登记需求。
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,以五大城市为试验田,破解跨区域政务服务壁垒,不仅回应了民生关切,更是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。
深圳:首创不动产“异地帮办”模式
深圳近年来在不动产登记领域推出多项改革措施。例如,通过推行"交房即交证""交地即交证""竣工即交证""抵押即交证"等"四证联办"等服务提升服务效率。
今年4月,深圳市进一步扩大"互联网+不动产抵押登记"服务范围,将服务对象从银行业金融机构拓展至小额贷款公司、融资担保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,有效提升了企业融资便利度。
在跨区域服务方面,深圳创新推出"帮办服务"模式。该模式依托"i深圳APP"和"一窗办事"平台,引入异地登记机构作为"帮办人",实现跨域业务"一键式"办理。系统采用智能引导设计,自动获取电子合同和权利人信息,申请人仅需在线确认即可完成申请,大幅提升了办理效率。
数据显示,2024年深圳新增登记经营主体56.2万户,累计存续总量440.4万户,居全国城市首位。
截至目前,深圳已与赣州、百色、齐齐哈尔等省外城市实现“跨省通办”,与广州、珠海、中山、汕头、汕尾、河源、潮州、惠州等省内城市实现“跨市通办”。
南方+获悉,下一阶段,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广州、深圳将设立“跨省通办”窗口,协同推进业务培训和系统对接,计划年内形成可复制的经验,2026年基本实现高频登记服务事项“跨省通办”。
撰文:唐孜孜
恒信配资,高手策略,融可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